单膝下跪:体育赛场上的无声抗议及其消逝
自2016年旧金山49人队四分卫科林·卡佩尼克在国歌奏响时单膝下跪,以抗议种族不公以来,这一举动曾席卷全球体育界,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十年后的今天,这一曾被视为强有力象征的姿态却日渐式微,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卡佩尼克当时坚定地表示:“我不会向一面代表压迫黑人和有色人种的国旗致敬。”此言一出,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许多运动员,从橄榄球、足球、棒球、篮球到板球,甚至一级方程式赛车和网球,都纷纷效仿,在赛前特定时刻单膝下跪,以表达对种族不公受害者的声援。即便是一些严格禁止政治表达的体育组织,例如国际足联(FIFA),也一度将下跪解读为“反对歧视”和倡导人权的象征。国际奥委会(IOC)也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前,放宽了其禁止政治示威的第50条规则,允许运动员以多种方式表达观点,其中包括单膝下跪。
然而,这种看似普遍接受的抗议方式,其影响力却在逐渐消退。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上,仅有英格兰和威尔士两支国家队坚持下跪;到了2023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举办的女足世界杯,以及2024年巴黎奥运会,则再无球队或球员选择这一举动。从东京奥运会少数球队下跪,到卡塔尔世界杯仅有两队,再到如今的彻底消失,这种趋势清晰地表明“单膝下跪”在体育界正逐渐失去影响力。但这并非意味着运动员对种族不公或其他形式压迫的漠视。
那么,原因何在?水晶宫足球俱乐部球员、英国首位拒绝下跪的有色人种球员威尔弗里德·扎哈给出了一个关键线索:“我认为下跪是一种侮辱,因为在我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告诉我,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应该为自己是黑人而自豪,我认为我们应该挺直腰板。” 扎哈的言论揭示了“认知失调”的可能性:运动员面临着表达支持和个人尊严之间的冲突。
跪姿本身的文化含义或许是关键。在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和罗马,跪姿被视为不体面;即使在基督教盛行后,跪姿也主要限于宗教仪式。在教堂之外,跪姿通常意味着臣服。在许多文化中,跪地代表着谦卑,甚至屈服。竞技场上的激情和竞争,与跪地这一象征屈服和谦卑的动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冲突,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可能导致运动员选择放弃下跪,以恢复心理平衡。
澳大利亚橄榄球队在2020年对阵全黑队的比赛中,便选择放弃下跪,转而穿着原住民球衣表达支持。德国足球顶级联赛的球队则选择佩戴醒目的臂章,支持“黑人命也是命”运动。这些替代方式似乎更易为运动员接受,也更符合一些体育管理机构对政治表达的限制。
展开全文
未来,如果体育规则能够更灵活地允许运动员在服装上表达观点,或许穿着具有象征意义的球衣或佩戴臂章,将成为一种更有效、更易被接受的表达团结的方式,取代逐渐消逝的单膝下跪。
作者:
西普里安·N·拉达沃伊,昆士兰大学法学副教授。
安妮特·布罗姆达尔,南昆士兰大学体育、健康与体育教育副教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