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休赛期的转会市场就像一锅滚烫的火锅,各路大鱼在里面翻腾,看得人眼花缭乱。赵继伟、张宁、王哲林这些名字在球迷群里炸开了锅,谁走谁留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但在这热闹背后,藏着的是中国篮球最深的痛——我们的联赛,什么时候才能不靠挖墙脚过日子?

看看赵继伟的处境就明白了。一个在辽宁队体系里如鱼得水的顶级控卫,数据下滑就被说成"吃体系"。这不可笑吗?篮球本来就是团队运动,非要让组织后卫变成得分机器才算本事?我们的联赛评价体系是不是该反思了?更讽刺的是,即便状态下滑,他依然是各队争抢的香饽饽。这不正说明我们的优质后卫稀缺到什么程度了吗?

张宁的故事更让人唏嘘。从选秀时被质疑的"网红球员",到现在成为各队争抢的顶薪对象,他硬是靠着拼劲打出了一片天。但问题是,像他这样有血性的球员为什么在CBA成了稀缺品?我们的青训体系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球员?是听话的乖宝宝,还是敢打敢拼的战士?

王哲林的例子更是直指中国篮球的软肋。31岁就被说成"养生系球员",可放眼国内,能替代他的中锋屈指可数。这不是王哲林的问题,是我们的人才断层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了?一个国家的顶级联赛,居然要为31岁的老将争破头,这正常吗?

展开全文

最让人心痛的是余嘉豪。明明有着顶级中锋的潜质,却要被浙江队的体系限制发挥。我们的联赛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因材施教?为什么总要让球员适应体系,而不是根据球员特点打造体系?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毁了多少好苗子?

转会市场上的热闹,折射出的是中国篮球人才培养的荒芜。各队不是在培养新人,而是在互相挖角。青训体系出来的好苗子凤毛麟角,选秀大会选来的球员要熬好几年才能出头。这样的环境,怎么能指望中国篮球进步?

看看邹阳的遭遇就明白了。天赋异禀的球员,居然要在福建队沉寂两年才能等到爆发。我们的联赛对新人的耐心就这么有限吗?为什么不能给年轻人更多机会?非要等到别的队来挖角时才后悔莫及?

郭昊文的经历更是个悲剧。天赋异禀的球员差点因为场外问题毁掉职业生涯。我们的联赛对问题球员除了放弃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职业联盟是不是该建立更完善的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体系?

转会市场的狂欢背后,是中国篮球的深深焦虑。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出了问题,我们的联赛环境出了问题。当各队不是在培养球星,而是在争抢球星时,这个联赛的健康程度可想而知。

说到底,CBA需要的不是更热闹的转会市场,而是更扎实的青训体系,更科学的培养机制,更健康的联赛环境。什么时候我们的球队能自豪地说"我们的球员都是自己培养的",而不是炫耀"我们挖来了哪个大牌",中国篮球才算真正走上正轨。

转会市场上的大鱼再肥美,也解不了中国篮球的饥渴。我们需要的不是一顿饱餐,而是学会自己种粮。否则,年年看各队抢人,年年看国家队输球,这样的循环,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