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飞出的“乒坛名将”李静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香港队乒乓球选手李静、高礼泽荣获男子双打比赛银牌,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后获得的第一块奥运奖牌。当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并在香港掀起一股乒乓球热。媒体和香港市民给予了李静极高的赞誉,却鲜有人知道李静是从曾经的渔村珠海飞出的“乒坛名将”。

2004年雅典奥运会获奖现场,李静(右)

乒乓生涯 载誉无数

李静出生于珠海市斗门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六岁学打乒乓球,早年就读于珠海市斗门区实验小学,1984年入选广东少年集训队。1990年调入国家青年队。1992年全国锦标赛获得男单亚军,因而选入国家一队。1999年,李静转到香港成为香港乒乓球选手,与香港选手高礼泽组成双打组合,并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香港取得有史以来的第二面奥运会奖牌、回归祖国后获得的第一块奥运奖牌——乒乓球男双银牌。他与高礼泽搭档配合近30年,被香港市民亲切地称为“乒乓孖宝”。

被香港市民亲切地称为“乒乓孖宝”的李静(右)、高礼泽(左)

2011年以后,李静淡出香港乒乓球队主力阵容,开始逐步向教练角色转型。2013年,他成为港乒女队主教练,带领香港乒乓球队出征2020年东京奥运会并取得女子团体乒乓球铜牌,成为香港历史上以运动员及教练身份皆取得奥运奖牌的第一人。纵观李静的运动员生涯,可谓硕果累累,屡获佳绩:

——2001年九运会男单八强;

——2002年国际乒联巡回赛意大利站、埃及站男双冠军,韩国站男双亚军,奥地利站、卡塔尔站男双四强;

——2003亚锦赛男双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德国站、克罗地亚站男双冠军,韩国站男单亚军,总决赛男双八强,第47届世乒赛男单第三名;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双亚军;多哈世乒赛男团第五名,国际乒联巡回赛新加坡站、韩国站、德国站、日本站男双亚军,奥地利站男双冠军;

——2005年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公开赛男双冠军;第17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男单亚军;

——2006年多哈亚运会男双冠军、男单季军;

——2007年斯洛文尼亚公开赛男双亚军,卡塔尔公开赛男双亚军;

——2008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中国男团亚军。

勤学苦练 梦圆雅典

上世纪90年代初,李静和高礼泽在广东队相识,先后从省队打到国家队,退役后一起南下香港,并一同加入香港队。数十年相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长期配合带来的高度默契,让他们逐步成为赛场绝配。

2004年,李静和高礼泽征战雅典奥运会。“在男双半决赛中我们2:0领先时,被裁判接连判了两个罚球,我紧张了。这时候高礼泽撂过来一句话,他说没关系,静哥,(这个球)只要挺过去,剩下的球我来打。”关键时刻的关键一句话,大大缓解了李静的情绪,“之后,我整个状态又回升了”。最终,李静/高礼泽这对“乒乓孖宝”获得亚军。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他们和中国队的马琳/陈玘一同站在奥运领奖台上,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冉冉升起。这一刻,他们梦想成真,无比激动。

梦想可以成真,亦可化为虚幻。李静的成功离不开教练的悉心栽培、队友的配合,更是李静自己天赋和苦练的结果。从广东队到国家队再到香港队,凭着一股热爱与刻苦,热爱,日复一日的训练跟比赛,持之以恒,认真对待自己喜爱的乒乓球。

李静自觉、自律、自强不息,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进发,孜孜不倦地努力。无论在场上还是在场下,李静都是一个好球员,不但不需要管教,他的自觉、自律还影响了其他队友,客观上成了“助教”。

自雅典载誉归来,成了香港体坛名人,更是青少年乒乓球员的偶像。李静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因此他练球练得更刻苦,更投入,当别人吃完晚饭后,他自己还加练数小时。在生活上,李静非常自律。平日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训练之余,他和高礼泽就憋在体院那个不足十平方尺的小房间里,看看书,上上网,自得其乐。

华丽转身 传承国球文化

李静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推动了乒乓球运动的进程,从当初荣获奥运银牌在香港引发乒乓球热。到后来转行当教练,一路走来,李静始终致力于传承国球文化,继续为乒乓体育运动作出贡献。2022年8月在“2020及2021香港优秀教练选举”颁奖典礼上,李静获得团体项目高级组全年最佳教练奖。

2021年,李静(右三)带领中国香港女乒乓球队对赢得东京奥运会女子团体铜牌

香港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悠久,受西方影响较深,受众广泛。早在1957年,香港乒总和澳门组成港澳联队到内地进行访问比赛,其中就包括后来代表中国拿下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容国团。容国团的故事不仅见证了香港与内地乒乓球的早期交流,也预示着两地乒乓球事业的紧密联系。1997年香港回归后,两地乒乓球交流的层次和频率大幅提升。这种交流不仅限于比赛,更深入到训练、教练及青少年培养等多个层面。从2013年开始正式担任香港乒乓球女队教练以来,李静亲身感受到乒乓球运动在香港不断发展壮大。祖国的支持是香港体育繁荣发展的强大后盾。得益于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李静无论是当运动员,还是后来转行当教练,都可同时拥有内地和香港的资源,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从国球传承的角度来看,香港乒乓球与内地乒乓球的交流往来,不仅促进了两地乒乓球运动的共同发展,也传承和弘扬了国球精神。这种精神包括自律、勤奋、拼搏以及对胜利的渴望。同时,这种交流往来也为国球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比赛、训练、日常交流以及人员的流动,香港与内地的乒乓球爱好者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理念,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国球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香港乒乓球与内地乒乓球的交流往来是一段充满历史传承与相互促进的佳话。它不仅见证了两地乒乓球运动的共同发展,也传承和弘扬了国球精神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