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繁中文簡體 繁體紐約時報 出版語言ENGLISH (英語)ESPAÑOL (西班牙語)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超大美國中文 中中英雙語 雙語英文 英《人民日報》詹姆斯「署名文章」:NBA面臨的政治雷區馬語琴, TANIA GANGULI2025年10月13日雷霸龍·詹姆斯今年在中國巡迴期間曾造訪中國西部城市成都。 Zhang Lang/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上月,中共黨報《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看似罕見的外國人署名評論文章,作者是籃球明星雷霸龍·詹姆斯。文中他盛讚籃球是國家間的文化橋樑。但問題在於:詹姆斯從未寫過這篇文章。詹姆斯訪華期間曾接受中國記者採訪,《人民日報》將採訪內容整理成文,並署上他的名字刊發。而在執政黨喉舌《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絕非小事,這暗示著詹姆斯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支持北京的信息。NBA總裁蕭華(Adam Silver)認為這種做法越過了底線。他在首次就此事發聲時向《紐約時報》表示:「截取他人言論,將其包裝成第一人稱評論文章,這種做法並不恰當。」在美國,公眾誤以為這是詹姆斯主動撰寫的評論文章,隨即引發強烈反彈。保守派評論人士指責詹姆斯任由中國政府利用其名氣,為威權政府形象「洗白」;一個網站稱NBA「向共產黨卑躬屈膝」。廣告這一事件再次提醒人們:在時隔六年後重返中國市場之際,NBA面臨著潛在的政治雷區。週日晚,布魯克林籃網隊與菲尼克斯太陽隊在澳門上演對決,這是兩場季前賽中的第二場。此次賽事是NBA聯盟——以及從賭場大亨轉型為球隊老闆的派翠克·杜蒙——為重新進入中國這個極其重要的市場而多年努力的結果。NBA週末重返中國,在澳門舉行季前賽,該聯盟正在體育與政治之間走鋼絲。 Eduardo Leal/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中國對NBA的回歸也有自己的考量。面對民眾消費意願低迷,中國政府正竭力為經濟注入活力。德勤上海辦公室的中國體育業務專家克里斯塔·王(音)表示:「中國政府希望藉助體育賽事及國際活動『拉動整體消費』,這是自上而下的決策。」據官方媒體報導,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對籃球情有獨鍾,在河北擔任地方官員期間,曾多次參與業餘籃球比賽。中國政府希望通過這項賽事展現開放友好的國家形象。目前,政府正藉助運動員、學者及網路紅人推動「民間外交」,以應對美國兩黨對中國的敵意。例如,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社交平台X上援引這篇他所謂詹姆斯為《人民日報》撰寫的評論文章,稱:「看到體育正在拉近我們兩國人民的距離,令人欣慰。」廣告籃球在中國擁有極高人氣,這使得NBA球星在中國極具商業價值,但同時也迫使球員在體育與政治之間小心翼翼地走鋼絲。NBA此前曾在這個問題上栽過跟頭。2019年,時任休士頓火箭隊總經理的達里爾·莫雷發推支持香港民主抗議活動,加之聯盟拒絕處罰莫雷,導致NBA被中國市場封殺數年,損失逾3億美元收入。但事件發生後,前往中國的NBA球員發現這裡仍是利潤豐厚的市場。洛杉磯快船隊球星詹姆斯·哈登曾公開批評莫雷,他不僅盛讚中國,甚至暗示考慮移居中國,這番表態也為他贏得了中國球迷的支持。2023年,他在中國直播平台銷售個人品牌葡萄酒時,幾秒鐘就售出了1萬瓶。今年8月,金州勇士隊的斯蒂芬·庫裡赴中國西部巡訪時,當地旅遊部門為其舉辦了盛大的無人機表演,無人機編隊在空中呈現出他與熊貓擊掌的畫面。曾在任職耐吉期間助力NBA在中國開拓市場的上海體育行業顧問陸海瑞(Terry Rhoads)表示:「球員們都清楚要避開政治話題。每一位來中國的NBA球員都會被告知:『嘿,我們來這裡是為了享受樂趣,是為了讓孩子們愛上籃球。』」當斯蒂芬·庫裡8月造訪中國重慶時,當地政府用無人機表演迎接他,畫面中他與熊貓擊掌相慶。這顯示出官員們將明星運動員視為政治使者。 Zhizhao Wu/Getty Images蕭華稱,中國方面並未在NBA複賽前附加任何言論限制條件。但得罪中國的風險顯而易見。而且這種風險是雙向的:正如詹姆斯《人民日報》事件所顯示的,若球員看似與中國政府關係過密,也會在美國國內招致批評。廣告詹姆斯的顧問亞當·門德爾松試圖淡化此次事件影響,稱媒體將這篇文章「錯誤定性」為詹姆斯撰寫的評論專欄。但《人民日報》當時明確將詹姆斯標註為文章作者,並在其官方社交帳號上以「雷霸龍·詹姆斯在《人民日報》撰文」推廣該內容。詹姆斯在2019年就曾因批評莫雷的推文被指責「討好中國」。他當時表示:「太多人可能會因此受到傷害,不僅是經濟層面,還包括身體、情感和精神層面。沒錯,我們確實擁有言論自由,但這種自由也可能帶來諸多負面影響。」Joy Dong對本文有研究貢獻。

馬語琴(Mara Hvistendahl)是《紐約時報》國際版面調查記者。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與她聯繫:mara.hvistendahl@nytimes.com

Tania Ganguli撰寫有關體育界的金錢、權力和影響力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更廣泛文化的報導。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相關報導NBA球星藉助中國社媒擴大影響力2025年3月14日

最受歡迎縈繞四中全會的禁忌問題:誰將接班習近平習近平繼續清洗軍方最高層,軍委副主席何衛東落馬物理學家楊振寧逝世:諾獎「雙星」的合作與決裂貿易戰的另一張王牌?從義烏看「中國硬核製造實力」澳洲稱中國戰鬥機在其軍機附近發射干擾彈關稅重塑中國貿易,如今誰在大量購買中國商品?拒中國學生於門外?但也許他們已不需要美國美國與澳洲達成稀土協議,尋求減少對華依賴中國國航飛機行李架內鋰電池起火詳解英國涉華間諜案:對華政策的未解困境國際中國商業與經濟鏡頭科技科學健康教育文化風尚旅遊房地產觀點與評論國際亞太南亞美國美洲歐洲中東非洲中國時政經濟社會中外關係港澳台商業與經濟全球經濟中國經濟交易錄文化閱讀藝術電影與電視體育風尚時尚美食與美酒生活方式觀點與評論專欄作者觀點漫畫更多鏡頭科技科技公司科技與你科學健康教育旅遊房地產免費下載 紐約時報中文網iOS 和 Android App

點擊下載iOS App 點擊下載Android App©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