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100公里团体冠军
上海队合照
上海自行车队刚站稳脚跟,但在1962年由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被下放到上海港务局张华浜船厂,每周只能组织进行一次业余训练。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全队于1964年4月恢复正常训练,不过在之后举行的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中仅获得男子100公里团体的第三名。
为了挽回失去的优势,翁维松、黄明兴、金其骞3人在1965年用26天时间远征广州,骑行4339公里。当年举行的第二届全运会上,远征的三位选手和秦一刚组成上海男队又重振雄风,以2小时18分7秒7的成绩夺回了100公里团体赛的桂冠。
第二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100公里团体金牌
(反面)
此后,上海自行车队又再次被迫中断训练,随之于1970年解散。三年后又一次出现生机,1973年2月市队恢复建制,在当年全国比赛中潘凤娣获女子5000米冠军,姚玉英、潘风娣、陈年珍、曹龙妹获女子2000米团体赛冠军。1974年,黄明兴、沈金康、李建民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七届亚运会。女选手汤条娣在当年全国比赛中1人获5枚金牌,一时传为佳话。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后,自行车队第三次遭到了厄运,训练再一次被迫无法进行,在1977年的全国赛中,上海女队在原来具有优势的50公里团体赛中竟落到最后一名。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自行车女子比赛出发现场
1978年,市队恢复系统训练,运动成绩再度上升。之后,女队也采用了长途拉练的训练手段,用18天时间骑行1893公里。艰苦的劳动必将获得丰硕的果实,在全国公路自行车赛中,刘晓红、侯菊珍、张玉英、祁莹重新夺取了女子50公里团体赛冠军。当年,沈金康、李建民还入选了国家队,参加第八届亚运会。
秉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自行车运动是一项比技术、比素质、比意志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其艰苦程度尤为突出。在“三起三落”的困难进程中,上海自行车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一直秉承着艰苦奋斗、刻苦锻炼的优良传统。
上海自行车队日常训练
1979年2月,上海队继续采用长途拉练的训练手段,男队用55天穿行10个省市,路经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翻越山岭百多座,骑行8000多公里,平均每天在山区骑140公里。在广西容县玉贵县的途中有一座山,地图上标名为“太平”,但当地老百姓称它是“鬼门关”,此处山路蜿蜓曲折,坡陡路窄,下坡一个90度急转弯,转过来接着又是一个大转弯,十分危险,但全体运动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凭着勇敢、机敏和技巧,胜利地闯过了这个“鬼门关”;位于贵州省境内的“雷公山”海拔3000米,山如斧削峭峻陡险,上坡长达28公里,但运动员硬是闯了过去。
上海自行车队日常训练
此后,上海队几乎每年坚持长途拉练,男队一直保持着公路自行车的优势。1989年在第二届青运会的前夕,女子青年队随男队在北京昌平地区训练40天,总量达3000公里,当年女队在青运会中捧回了公路35公里团体赛桂冠。
第二届青运会上海自行车队合影留念
破风前行刷新“上海速度”
2023年12月28日,上海自行车运动迎来双喜临门,坐落于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的上海自行车馆正式开馆,上海自行车队成立50周年庆典成功举行。()
邬伟培、沈金康等上海运动员在国家队训练
在上海自行车队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张志康、沈金康、邬伟培、吕玉娥、李娜、徐超、周瑜等一代代出色的运动员、教练员,为中国自行车运动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建队以来,上海自行车队共计培养了18名国际级健将、91名国家级健将,上海自行车运动的杰出运动员钟天使更是在里约奥运会、东京奥运会两次获得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冠军,两次创造世界纪录,打破了欧美国家长期以来对自行车项目的垄断,为中国场地自行车运动创造历史,从“花木兰”到“凤凰”,中国姑娘们的头盔也成为了奥运赛场上的独特记忆,展现出中国女性的巾帼风采。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钟天使(左)搭档宫金杰夺得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冠军,实现中国场地自行车项目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钟天使(右)搭档鲍姗菊再次夺得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冠军
对于上海自行车运动来说,新建成的上海自行车馆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前,由于存在室内自行车馆的空白,上海自行车队常年外训,如今新馆的落成,让上海自行车队从此有了高标准的训练场所。上海自行车馆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也标志着上海自行车运动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上海自行车馆
值得一提的是,2026年国际自行车联盟场地自行车世界锦标赛就将在上海自行车馆举行,这座达到国际顶级场地自行车赛标准的上海体育新地标建筑期待着为中国自行车运动与世界的对话搭建长效平台,上海自行车运动也将继续破风前行,不断刷新“上海速度”。
本文来自《上海体育》
顺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